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推動改革開放的主體力量。如何理解“人民群眾”的概念?人民群眾又是怎樣創(chuàng)造社會歷史的?馬克思恩格斯科學闡釋了人民群眾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原理。中國共產黨人把這一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而形成的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成為我們黨根本的工作路線和工作方法。學習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對于加強黨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lián)系,堅持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的政治理念,凝聚力量、攻堅克難,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意義。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
馬克思恩格斯科學闡述了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正確回答了誰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這個被爭論了幾千年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實踐活動提供了根本的理論指導。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一文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們?yōu)榱四軌颉畡?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而且,這是人們從幾千年前直到今天單是為了維持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從事的歷史活動,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瘪R克思恩格斯把人類社會歷史置于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全面闡述了人民群眾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思想。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包括三層含義。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人類要生存,必須首先滿足吃、喝、穿、住等基本需要,擁有一定的物質生活資料,這一切都是由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出來的。人民群眾是生產工具的創(chuàng)造者和使用者,推動著社會生產力不斷向前發(fā)展。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日益增多的社會物質財富,養(yǎng)育著所有的社會成員,是人們從事政治、科學和文化藝術等其他一切活動的基礎。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正如恩格斯所說:“沒有一個生產者階級,社會就不能生存!
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活動是科學、文化發(fā)展的唯一源泉,為科學、文化創(chuàng)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原始素材。人民群眾的需要是科學、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的強大動力和廣闊市場。同時,人民群眾還直接創(chuàng)造了許多精神財富,許多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詩人本身就是勞動群眾,是人民群眾的日常的生產生活實踐活動和勤勞智慧鑄就了輝煌燦爛的文化。恩格斯指出,作為無產者的工人處處表現(xiàn)出自己的智慧和道德上的優(yōu)越,證明他們是有教養(yǎng)的人。“在十七世紀的英國和十八世紀的法國,甚至資產階級最光輝燦爛的成就都不是它自己爭得的,而是平民大眾,即工人和農民為它爭得的!
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社會制度變革的深刻根源是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而人民群眾作為生產力發(fā)展要求的體現(xiàn)者,成為社會制度變革的主體力量。人類歷史發(fā)展進程充分證明,人民群眾發(fā)動的深度和廣度,決定著一種社會制度變革的深度和廣度,決定著社會制度變革的成功和失敗。馬克思恩格斯特別強調,工人階級的解放應當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事情。“工人階級的解放應該由工人階級自己去爭。还と穗A級的解放斗爭不是要爭取階級特權和壟斷權,而是要爭取平等的權利和義務”,實現(xiàn)全人類的解放。
馬克思恩格斯從理論上論述社會發(fā)展的動力主體問題,全面闡釋了人民群眾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思想。列寧則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來闡述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作用。他認為,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必須緊緊依靠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汲取他們的聰明和智慧,總結他們的經驗和體會,相信他們的勇氣和能力,帶領他們一起去完成時代所賦予自己的歷史使命。他反復強調:“在人民群眾中,我們畢竟是滄海一粟,只有我們正確地表達人民的想法,我們才能管理。否則共產黨就不能率領無產階級,而無產階級就不能率領群眾,整個機器就要散架!绷袑庩P于人民群眾歷史作用的論述,不僅是對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所取得的全新經驗的概括和總結,也為全世界的無產階級政黨提供了實踐范例和理論指南。
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繼續(xù)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并從6個方面作出概括和闡述,其中第一個方面就是“必須堅持人民至上”。這個總結是非常深刻的。相信誰、為了誰、依靠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衡量一種思想理論先進性的根本尺度。我們黨的理論之所以得到億萬人民擁護,就在于始終秉持人民立場、堅持人民至上,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是人民利益、人民心聲的集中表達。
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原理運用在黨的全部活動中,形成指導黨的一切工作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根本觀點,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在我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tǒng)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tǒng)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huán),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可以說,把黨的政策變?yōu)槿罕姷男袆,是一項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領導藝術。
群眾觀點在現(xiàn)實中的具體應用就是群眾路線,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所謂“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是群眾路線的核心內容,是黨的群眾觀點在群眾路線中的表達和延伸!耙磺袨榱巳罕姟敝v的是黨的全部工作的目的,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耙磺幸揽咳罕姟敝v的是途徑問題,就是如何去做,采取什么方式去做!皬娜罕娭衼,到群眾中去”,講的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領導方法,是同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認識過程完全一致的,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領導工作中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是我們黨執(zhí)政的最大底氣,是我們共和國的堅實根基,是我們強黨興國的根本所在!崩^續(xù)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必須深刻體會“人民”二字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根本性意義,始終堅持人民至上這一根本價值取向。要牢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站穩(wěn)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確保我們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符合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人民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是理論創(chuàng)新的不竭源泉,要深深植根億萬人民的生動實踐,向人民學習、拜人民為師,尊重人民創(chuàng)造、集中人民智慧,及時概括提煉人民群眾的新鮮經驗,形成為人民所喜愛、所認同、所擁有的理論,使之成為指導人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
依靠人民群眾推進改革事業(yè)發(fā)展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始終是我們黨立于不敗之地的強大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人民面前,我們永遠是小學生,必須自覺拜人民為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必須充分尊重人民所表達的意愿、所創(chuàng)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fā)揮的作用。我們要珍惜人民給予的權力,用好人民給予的權力,自覺讓人民監(jiān)督權力,緊緊依靠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偉業(yè),使我們黨的根基永遠堅如磐石!比嗣袢罕娛歉母锏膶嵺`主體、價值主體、評價主體,只有依靠人民群眾才能破解我國面臨的發(fā)展難題。
人民群眾是改革的實踐主體。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的。群眾的期待和愿望是社會主義改革的目標,群眾在實踐中的探索是改革不斷發(fā)展的推動力。廣大人民群眾在改革大業(yè)中發(fā)揮聰明才智,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等各個領域,都有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積累新鮮經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日益完善,在實踐中路子越走越寬。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fā)展階段。必須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chuàng)新型勞動者大軍,依靠在全體勞動者中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yè)風氣。
人民群眾是改革的價值主體。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就是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是由社會主義國家性質決定的,也是中國共產黨堅持執(zhí)政為民、以人為本、以人民為中心的執(zhí)政理念的根本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要求我們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和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人的全面發(fā)展是指每個個體都有和祖國共同成長的機會,都能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中培育和發(fā)揮出主體力量,使每個人的價值都能得以實現(xiàn);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指改革開放的成果由全體人民共同分享。人的全面發(fā)展和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真正實現(xiàn),是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理論的時代表達。
人民群眾是改革的評價主體。我國改革開放的各項政策執(zhí)行是否有力,是否達到了預期效果,人民群眾最有發(fā)言權。對于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huán)節(jié),哪些需要在新形勢下予以革新,哪些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廣大人民群眾在生產生活中都有切身的體會。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改革是發(fā)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全國人民的利益所在。改革為了人民,只有人民利益得到維護,才會真心擁護黨的政策。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和挑戰(zhàn),只要有人民的支持和參與,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越不過的坎。
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貫徹的“六個堅持”重大原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正是其中重要一條。必須深刻認識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充分調動全黨全國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要大興調查研究,走好群眾路線,問需、問計于民,尊重基層和群眾首創(chuàng)精神,注重從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準改革發(fā)力點和突破口,增強群眾獲得感、認同度。錨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把牢價值取向,堅持人民至上謀劃和推進改革,以實績實效和人民群眾滿意度檢驗改革,我們一定能在新的趕考之路上向歷史和人民交出新的優(yōu)異答卷。